“讓塞上農村既有鄉愁記憶、田園風光,又有現代文明、舒適生活。”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目標:以“一村一年一事”為抓手,全面完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年行動,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建設美麗村莊50個,改造農村衛生戶廁10萬座……
美麗鄉村是小康社會在農村的凝練概括和形象表達。去年以來,我區全面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聚焦農村戶廁改造、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隨著一項項精準治理措施的落地,美麗鄉村畫卷正在寧夏大地舒展。
如何加快建設美麗鄉村,滿足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期盼,成為政協委員們熱議的話題。
打造美麗鄉村 三分建七分管
“自從村上建起了3座小型污水處理站,生活污水都進了管網,家門口的‘臭水溝’變清了。”吳忠市利通區郭家橋馬家灣村村主任馬曉國高興地說。今年,馬曉國有個新愿望:希望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資金保障政策能夠落實到位,讓污水處理設施運行得更好。
“污水處理站運行效果非常好,希望政府繼續加大專項資金投入,保障村上的污水處理站長效運轉。”利通區古城鎮新華橋村黨支部書記陳奇也說出同樣的心聲。
“美麗鄉村治理關鍵在項目,項目落實又重在‘三分建、七分管’。”馬海倫委員提出,目前我區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等農村環境整治項目建設運維長效機制尚未建立,沒有形成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合力,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治理項目整體效益的顯現。她建議,建立完善的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長效運行機制,一盤棋考慮、一攬子推進、一體化落實。各級政府、相關部門要結合實際, 加大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等投入力度,建立穩定的長效運行機制。
孫瑛委員建議,各地應從運維資金、運行監管等方面統一落實政策,統籌考慮農村改廁、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實行村莊規劃先行,編制能用、管用、好用的“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堅持先規劃后建設,通盤考慮土地利用、產業發展、居民點布局、人居環境整治、生態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明確集聚提升類、城郊融合類、特色保護類、搬遷撤并類等村莊類型,完成村莊布局規劃工作,以規劃指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
人居環境整治 重在綜合施策
去年,中寧縣舟塔鄉上橋村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項目落地,在試點村的村頭巷尾改造了危房,硬化了道路,裝上了路燈,旱廁改為了水沖式廁所,農村人居環境提檔升級。然而,在項目實施中,因改廁要鋪設上下水管網,一條投資70多萬元的村道被挖開又重新鋪設,讓村民們看著很痛心。
“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必須依靠項目,希望相關部門對項目能綜合考慮、整體規劃,推動美麗鄉村建設。”上橋村村黨支部書記陳立忠說。
“農民是鄉村環境問題的制造者,也是直接的利益相關者,這就決定了農民應該是鄉村環境問題治理的核心主體。建議對鄉村治理多一點耐心,在政府的引導下,充分調動農民積極性進行鄉村治理。”劉文委員建議,鄉村環境治理,絕非一人一時之力可以完成,而是一個綜合性工程,需要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需要充分發揮社會資本的整合、組織、協調、參與等功能,集中力量、多部門配合,確保將整治工作落到實處。
建設美麗鄉村的進程中,不僅要提升“顏值”,更要注重涵養“氣質”。馬海倫委員建議,各地需要因地制宜,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動員各方力量,整合各種資源,強化各項舉措,有序推進,為我區農村環境治理和生態改善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寧夏日報報業集團記者 李錦 秦磊)
相關鏈接: